学习第二语言的内心挣扎:我为什么想放弃学中文
by Mia Castagnone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众多年轻人也都开始学习外语。12岁的时候,我开始学汉语,虽然学习汉语很有趣,给我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帮助,但是与付出不成比例的回报让我有时感到动摇。
许多人能记得我们第一次去国外旅行时,都会感到比较兴奋又好奇,但语言的不通也会让我们感到害怕和恐惧,担心无法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对于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文是最难学的一门语言,没有之一,有数据表明,作为一个英语母语者,要至少学习2000个小时的中文,才能达到精通的水平。
许多国外友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一边感叹学习汉语太难,但另一边又无法抑制对汉语的兴趣和喜欢。而我和他们一样,尽管学习了七年的中文,但是我的汉语水平还是不高,效果还是不够理想,我对自己也感到一点点遗憾。
2019年,我终于去上海复旦大学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 就发现了我的中文能力还是不怎么样。一般来说,学中文的外国人最容易被吐槽的就是中文发音了,因为相对于外国人比较熟悉的拉丁语系而言,中文的拼音发音是有四个音调,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无疑是加大了学习难度,因为我们更习惯于根据感情升音或降音。这样的事情在我在上海求学时也时有发生,因为对自己的中文对话能力不太有信心,在交谈中我总是会放低声量和弱化发音,结果是,很多人都听不懂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感到失望了,可是不是对我自己,我对我们的教育体制失望了。
很多教育机构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么去面对现实世界。这些机构只让你练习你的写作能力;词汇只是通过书本上的学习,但却很少给予学生去练习口语或者听力的机会。我们会学习怎么写一篇多达一千字的有关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文章,但是却不能流利地跟一位商店老板聊聊天。如果我真的想未来在中国发展,那么学好汉语也是生存必备的技能之一。对于中文交流,我发现在上海居住的这六个月的收获比在澳洲几年的学习成果还要来得更多,而我生活在上海的几个星期,比在大学一年半学到的还多。
我有时会感到疑惑: 我的教授们对他们的学生有什么期望? 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我期待在毕业时就能成为一个有能力的演讲者会不会是一种奢求? 因为当我临近毕业时,我发现我依旧缺失一个重要的技能,那就是语言的流利度。在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外语系学生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学习外语最好的土壤是成熟的语言环境,而不是课室。
中文难学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发音、书写以及意思的表达都和外国语言完全不同,更别说还有语法和情境用法。许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无数次想要崩溃,但崩溃以后仍然需要平复自己的心情,继续学习汉语。
不可否认的是,学中文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收获。比如说,中文让我交到很多的朋友,学习到一个国家丰富的文化,甚至影响我未来的计划。在长久的刻苦学习以后,我终于能够用中文写出一篇文章。这是我这些年来付出精力与汗水所得到的结果。 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去克服,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论客观条件如何影响我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效率,想要为此付出与努力的决心和精神,不应该因此而动摇。